? 关于镇安县民族宗教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 视察调研 - www.288sb.com
首页 政协领导 机构设置 政协要闻 提案工作 视察调研 文史天地 建言献策 社情民意 县区政协 委员风采 理论研究
首页 > 视察调研 > 正文

关于镇安县民族宗教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更新时间:2017-09-01 15:06:31   来源:商洛政协   作者:关汉杰 编辑:谢晓娟

  镇安县设有西口、茅坪2个回族镇,占全省民族镇三分之二,有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11个1.3万人,占总人口的4%。境内19个回族村(社区)中,有9个村回族人口占比30%以上,6个村(社区)回族人口在千人以上;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三个教派,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5个(其中佛教寺院5个、清真寺15个、道教宫观4个),宗教教职人员79名、信教群众5万余人,属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县,先后被国务院、省政府授予“全国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陕西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工作现状
  (一)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目前在经济下滑的影响下,镇安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没受影响,反而实现了较快发展。据统计,截止2016年12月底,西口、茅坪回族镇分别完成农业总产值8128万元和410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70元、8173元,同比增长7.2 %、7.3%。近年来,镇安县在抓少数民族地方产业、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把劳务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餐饮业,以此带动劳务产业蓬勃发展,县上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帮教、协会援助等多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走出了一条“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富裕少数民族家庭”的新路子。
  一是整合项目,改善设施条件。采取“项目向民族地方集中、资金向民族地方倾斜”的综合扶持措施,近年来省市县财政、发改委、民委等相关部门在镇安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帮扶,累计投资1.8亿元元,在该县的西口、茅坪两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养殖及“水、电、路、视、讯”基础设施建设等50个项目,极大改善了当地回汉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造血”能力。
  二是培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扶贫攻坚,把民族村贫困人口列为全县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对象。采取发展产业、金融支持、合作社带动、三带四联、社会兜底五种模式推进。建成养牛基地2个、养羊基地6个、养鸡基地11个、蔬菜大棚15个,发展专业养殖合作社8个、社员2400多人。按照“稳粮、扩经、优果、强牧、劳务”发展思路,实施“一村一品”和“一户一策”,建成1万亩核桃、5000亩板栗、4000亩金银花、2000亩魔芋、500亩生态养鱼。以“安业清真”品牌为依托,建设安业清真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安业清真”标准店600多家。
  三是加强团结,促进和谐。将九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通过举办学习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宣讲民族政策。把民族法律政策知识纳入回汉族群众普法和民族学校教育内容。积极支持民族村村率先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群众得到实惠。在民族镇村实施学前免费教育和困难学生救助,落实营养计划,建成5栋教师公寓、2所民族幼儿园、4处文化活动场所和12个标准卫生室。全面落实城乡低保、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大病救助、残疾人生活补贴、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组织6名穆斯林朝觐,选派15名阿訇参加国省宗教培训班。开展春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节日走访慰问活动,为15名阿訇发放定额生活补贴。鼓励民族村汉族群众尊重回族饮食习惯,红白喜事吃清真餐,汉族参加回族节庆活动,成立回族秧歌队,经常性开展一些回族特色文化活动,确保实现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社会和谐。在当前纷杂的国际形势下,宗教如何抵御外来因素影响,如何坚持“爱国爱教,自主、自办、自养”的道路,成为衡量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是加强管理,健全机构。继续完善宗教“三级联络员”制度,按照《宗教事务条例》、国家各宗教团体相关规定,成立25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委员会。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打造“五好寺院”(民主管理好、制度建设好、宗教活动好、民族团结好、服务社会好)和“五型教职人员”(爱国爱教型、学习敬业型、品德高尚型、与时创新型、维护和谐型)典型,改善宗教活动场所设施条件,投资1000多万元修复聂家沟、蒿树垭等8个清真寺,组织6名穆斯林赴阿拉伯进行文化交流。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全县上下把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抓在手上,制定具体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了学习贯彻活动。组织党政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教职人员参加参加国、省举办的宗教法律法规培训班学习10次50人。
  三是落实政策,参政议政。宗教稳定在于宗教教职人员的引导和相关部门的管理,管理和引导好宗教教职人员。我县全面落实统战、民族宗教等政策,让宗教人士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建设,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全县有5名教职人员当选省市县政协委员,18名教职人员享受党外人士生活补贴。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民族地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目前镇安县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还比较薄弱,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发展后劲还不足。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在镇安县的民族地区,50岁以下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比较认同城市的生产、生活,他们即使失业后有不少人继续留在城市等待就业机会,有的返了乡还会再回城找工作,不愿在家务农。
  二是产业基础脆弱。发展产业靠留守在村中的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缺少对地区经济和民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是由于地理环境制约,乡村居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城镇化进程缓慢。
  四是劳务产业技术含量低、链条短,劳务输出大都是餐饮、地摊、人力运输、挖煤、采矿等低端服务业,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民族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五是宗教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我县现有教职人员79名,平均年龄45岁,佛、道教教职人员多数为半路出家且文化水平低,对经典研究不深,无法完成讲经布道;伊斯兰教因地理条件、经济收入低存在清真寺留不住阿訇,致使个别清真寺无阿訇住寺为穆斯林群众服务;三大教派普遍存在后继无人,有寺无僧问题,无法满足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需求。
几点建议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与汉民交流相对较少,长期以来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镇安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应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的同时,组织干部群众外出观摩学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
  2、继续对民族地区加大投资。要把民族镇和民族聚居较集中的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尤其注重散居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散居人口。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扶持;积极整合扶贫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搞好扶贫开发。对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在民族镇实施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安居温饱、小额信贷、劳务输出、产业开发等扶贫项目,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切实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建立健全劳动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提高民族地区农村低保的人口覆盖面,加大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好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全面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
  3、加强帮扶工作。在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实际需要,对全县1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实行省市县三级帮扶,有针对性地确定有协调和帮扶实力的单位对口包村,着力解决电力、交通、人饮、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4、壮大民族地区民营企业。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企业发展,有竞争力企业的兴起是民族地区加快实现突破发展的基础。镇安县民族地区盛产板栗、磨芋、华山松、核桃、二花等农产品。依托县恒达、雪樱花、绿源三个涉农企业,发展民族特需产品定点企业,在此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少数民族农户”模式,加快民族地区优势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针对畜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实际,可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牛羊肉定点加工市场,并对其实行深加工,提高商品率增加收入。
  5、加大宗教教职人员、少数民族地方群众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对佛教50岁以下教职人员,集中在兴隆寺进行佛教知识、仪规培训,提高整体佛学造诣。在三大教派中选派优秀年轻教职人员到各宗教院校学习深造,为我县宗教界培养宗教人才,更好的服务信教群众;制定少数民族群众科技培训规划,把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劳务输出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规划,在资金、组织、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组织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业务部门的专门人员,深入民族乡村,定期上门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市场经济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生产力水平低的问题。创造条件规范民族地区的劳务市场,维护在劳务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劳务输出者的合法权益;依托西安市镇安创业者协会,加大民族地区在西安的劳动力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力度,举办以《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宗教事务条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为重点的法律法规培训,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骨干,使他们既能知法懂法守法,又能使培训对象至少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实现增收致富。
 

上一篇: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视察报告
下一篇:关于对镇安县创业就业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