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阳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基础和条件?
山阳古称丰阳,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居住,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置县至今已有1790年历史。明清两朝多次移民,又使以秦风楚韵为特色的南北文化交融发展,文化底蕴相对丰厚。加之历届县委、县政府重视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和条件。
(一)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一是历史遗存遍布县域。全县普查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873处,重点文物51处,其中漫川骡帮会馆古建筑群、商洛崖墓(山阳部分)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宫、丰阳塔、后村遗址、乔村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馆藏文物2600余件,其中国保级文物91件。县城古城墙、城隍庙、钟鼓楼、老县衙和书院虽先后被毁,但山西会馆、禹王宫、丰阳塔和明朝大钟等遗存尚在。高坝店有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生活遗址,漫川关有乔村仰韶文化遗址,鹃岭头有秦楚界碑和宋金界碑遗址。二是名人遗迹闻名遐迩。道教始祖老子、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天竺山修道;城东“虞九子冢”(九子碑),曾是4000年前舜封于商的子孙坟墓;东晋炼丹家葛洪曾在馒头山结庐炼丹;唐朝大诗人贾岛曾隐居天竺山西侧云盖寺(今板岩北沟寺),写有《山路行》一诗;北宋理学家邵康节隐居天竺山十余年,写有《栖天柱山》等诗;北宋大文豪王禹偁巡视漫川关时曾作《畲田词》;高坝店有汉光武帝刘秀御赐高妈店的传说;程豫故居建筑风格迥异。三是商贸文化资源厚重。漫川古镇“骡帮会馆”、“武昌会馆”、“北会馆”等古建筑构成了陕西最大的明清商贸古建筑群;高坝店鹘岭商贸古道、“弓箭”商贸街、商贸老字号影响广泛;县城四月八以山西会馆、四郎庙、元纬宫、禹王宫和东街娘娘庙为核心的古庙会,曾吸引了颚豫晋蜀等多省客商。四是民俗文化形式多样。立宗祠、修家谱、耍社火、打花鼓、弹三弦、玩龙灯、逛庙会,以及婚丧安席、说酒话,包括手工艺和饮食风俗等,现已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5项,漫川大调、山阳八仙鼓等4项被列为等省级非遗项目,山阳面花等27项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五是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徐向前、贺龙、徐海东等率领红三、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转战山阳,留有革命旧址遗迹19处,其中:有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处,陈家屋场李先念宿营地旧址、陈征出生地及被害地等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5处。袁家沟战役、红四方面军垭口战斗遗址、王阎口头坪村三五九旅战斗遗址、天竺山三官殿村三五九旅战斗遗址远近有名。六是宗教文化独具特色。县志记载南庵曾有大型庙宇元纬宫,其“道院曲流”曾是山阳八景之一。全县五教俱全,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4处,信教群众近万人。天竺山道教、佛教交替兴盛1400余年,葛条天主教堂等不少宗教场所都有相当规模。全县生态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普查发现共有93个旅游单体,其中国家五级优质旅游资源1个,三、四级旅游资源19个。
(二)文化设施全面改善。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5%以上。建立健全了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镇办文化站为枢纽,社区、村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县文化馆、图书馆、镇办文化站均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全天候向群众免费开放。建成村级“农家书屋”326个,为239个村配备了文化资源共享设备,为133个村和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不断改善。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天竺山大顶道观和铁钟坪景观,及投资近10亿元打造的漫川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已成为文化看点。漫川古镇明清古建筑群、陕鄂边区革命政府旧址、丰阳塔、禹王宫等文物保护单位已完成维修并对外开放。
(三)群文活动丰富多彩。一是人才队伍日渐壮大。成立了传统文化、作家、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根雕奇石等8个文化协会,会员近2000人。全县城乡有业余文艺演出队20余支,从业人员500余人,文艺创作骨干20多人。二是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相继举办了民俗文化周、山阳民歌大赛、歌曲大家唱等活动,每年组织优秀节目巡演80多场次,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00余场次,放映优秀电影100余部,并在人民广场举办纳凉晚会及广场健身舞等大赛活动10余场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文化交流深受欢迎。《漫川大调》曾赴韩国演出。创编花鼓小戏《花椒婆婆辣椒媳》、山阳情歌《四季探妹》、漫川大调《山乡情韵》等剧目,先后在湖北、咸阳、渭南、安康、汉中等地演出,获得了多项奖励,受到广泛赞誉。
(四)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全县出版印刷、广告传媒、影视制作、艺术培训、演艺娱乐、体育健身、奇石根雕、花卉盆景、古玩字画等经营单位达到100余家,文化业态不断增多,2015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72.55万元。文史与文艺编创日益繁荣,共出版历史文化作品50余部,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00余篇(首),在市以上报刊发表或参展1000余篇(幅),获奖300余篇(幅)。汉剧《红军哥哥回来了》、大型古典舞剧《枪魂》等戏剧作品及《丰乡纪事》等文史图书、长篇报告文学《追赶太阳》、文化专著《老根本》等作品,均获较大社会影响,一些书画作品也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
(五)旅游文化快速发展。累计投资8亿多元,先后建成天竺山、月亮洞、漫川古镇、天蓬山寨等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成三星级旅游酒店1家,发展漫川小河口、法官僧道关、色河陆湾等农家乐集群3处60多家、旅游土特产专营店18个,开发旅游商品6类18种,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000余人,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84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多亿元。天竺山景区获得“影响世界中国旅游文化名景”,我县也获得“影响世界中国旅游文化名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机遇和挑战?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文化兴国的一贯主题。中省市各个层面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文化产业市场空间的不断增长,都表明我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机遇已经到来。
一是国家空前重视文化产业,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到2020年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性政策。
二是文化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居民人口不断增多,城镇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随着西武高铁、山柞高速等交通区位优势的改善,必将为我县文化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文化消费需求。
三是我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反哺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县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旅游产业活跃,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是“互联网+”战略的加快推进,为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县的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发展开局良好,网络媒体逐步兴起,电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为我县文化产业提供更加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发展条件。
我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文化引领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深,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许多人认为,文化是虚的,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没有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发展战略中缺少文化基因,于是造成了经济发展中规划不合理和违背历史文化常识等问题。例如,一些城镇建设及旅游开发项目,就缺乏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进行产业属性、经济功能、发展潜力、开发价值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挖掘,大干快上、盲目上马的结果,往往是建设水平低,缺乏文化内涵。
(二)县域文化主题定位不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不足。山阳历史悠久,秦楚文化底蕴深厚,秦风楚韵是经常挂在嘴上的话题。但何谓秦风,何谓楚韵,其在县域如何分布,具体表现形态如何?却缺乏应有的研究和认识。于是无论从县城建设、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上看,抑或从民居建筑风格看,文化基调往往都很模糊。一说仿古建筑,搞得都是徽派风格。尤其在县城,由于缺少标志性文化建筑,现有设施历史文化个性不明显,往往让人产生一种“老县城不老,没文化,没历史,没看头”的感觉,难以留住游客。注重基础设施改善,忽视了当地人文资源、生态资源、乡土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广度发掘、全面注入和深度融合,自然无法形成独特亮点。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重点文化景观打磨不精。由于对文化的潜在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和发掘利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做到点、线、面贯通;在旅游开发上,缺乏旅游与文化融合的观念和全域化概念,因而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文化资源没有融入景点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在天竺山景区开发上,对于老子、邵雍、吕洞宾等一些历史名人资源,独有的僧道关以及古寺庙等宗教文化资源,就没有做到很好地挖掘并融入景观。在漫川古镇开发过程中,对于最具特色的系列会馆也没有恢复形成完整的会馆原貌。而对于余庆堂、水码头等商贸文化资源,法官庙、藏经洞、漫川酱豆等地域文化要素,更缺乏手工作坊式、系统性、个性化的包装和展示。
(四)文化事业投入严重欠账,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日益显现出功能不全、总量不足的问题,城区人口成倍增长与公共绿地、公共文化场所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不足,四郎庙、山西会馆、东街娘娘庙、高坝店程豫故居等重点保护文物均面临垮塌的危险。县财政紧缺,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经费、购书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文化产业扶持、支持力度较为欠缺,现有的文化产业中,除广告印刷业之外,影视传媒、演艺娱乐等高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全县范围内还没有一家文化型龙头企业,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不多,市场活力不足。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文化发展规划不到位。对文化引领发展还没有形成共识,没有统一的县级组织领导机构,没有形成纲领性指导文件,没有将文化纳入战略高度去谋划,对文化发展的规划、投入、用地、税费、人才培养等都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在城镇建设、旅游景点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文化建设的领域,经常出现政出多门、责任不清、挚肘扯皮、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挖掘与整理缺乏系统性的政策导向,而专业型、研究型、创意型、经营性文化人才队伍也没有形成,加之一些非遗项目和民间手工传承后继乏人,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短板。
三、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兴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去谋划,从更新思想观念、制定战略规划、扩大设施投入、加强组织领导、整合文化资源、培养专业人才、打造产业集群等方面,全方位加以推进。
(一)文化纳入战略,树立文化先行理念?。调研中发现,一些文化名县之所以全国有名,之所以县强民富,主要是它们在发展中将文化的发展纳入了战略目标,形成了文化先行的理念。我县在以往的发展中,已经制定了“四大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如果顺应发展大势,抓住历史机遇,将“文化兴县”纳入全县战略,形成“生态立县、文化兴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产业富县”五大战略,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文化发展,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必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我县追赶跨越发展的内驱力和竞争力。
(二)明确文化定位,科学规划产业架构。在研究弄清县域秦楚文化不同内涵、形态和分布区域的基础上,做好产业规划。一是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即以历史文化名人为重点的名人文化品牌;以系列历史遗迹为重点的古迹文化品牌;以革命战争遗址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品牌;以立祠修谱、尊师祭祖、孝亲敬老、勤俭持家为重点的家规文化品牌;以婚丧和节庆演艺等为重点的民俗文化品牌;以九眼莲、漫川八大件、神仙叶凉粉为重点的美食文化品牌;以县城四月八庙会、漫川镇、高坝店古镇为重点的商贸文化品牌;以宗教庙宇、民间信仰为重点的宗教文化品牌。二是着眼文史文艺,做好精品工程。全面系统挖掘整理县域历史文化史料,鼓励支持小说、戏剧和影视及书画作品创作,打造精品力作,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艺术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扶持文化创业,壮大文化产业。重点扶持:以网络媒体、文化演艺、影视策划为重点的文化传媒产业;以旅游观光、娱乐休闲、购物饮食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以健身健美、体育竞技、农事体验为重点的休闲娱乐产业;以反映山阳特色的文化书籍、影视视频、文化培训、旅游纪念品、特色产品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三)加大设施投入,打造文化地标集群。一是结合棚户区改造,打造“一心一廊一墙”。“一心”即以县城老印刷厂为核心,恢复重建丰阳老县衙、钟鼓楼、书院、城隍庙等历史文化景观,形成县城历史文化核心;“一廊”即沿滨河北路修建一道历史文化长廊,以文化名人雕像和亭台点缀其间,供行人领略我县历史人文风貌;“一墙”即在人民广场西侧建一道历史文化墙,以名人书画浮雕呈现我县秦楚文化特色。二是以丰阳塔为中心,打造“宋代仿古文化区”。以丰阳塔宋代建筑风格为基调,整合丰阳塔、苍龙山公园及周边商贸街区等土地资源,打造仿古街区,集中展示地方手工作坊、民俗演艺、古玩字画、奇石根雕、花卉盆景、地方美食等文化元素。三是以商贸文化为重点,打造秦风楚韵民俗风情园。建议在工业集中区附近,建设“山阳八景十二观”模拟园区,展示民俗演艺、农耕器物、手工产品等民俗项目,带动旅游发展。同时,以漫川关、高坝店等镇村为重点,建设一批文化示范名镇和民俗文化示范村。
(四)深化宣传教育,营造文化发展氛围。一是着眼文化创意,扩大媒体宣传。重点宣传打造一个主题宣传口号、一套系列文化丛书、一部影视剧、一首主题歌、一位形象大使、一个文化标识物、一个影视频道、一台演艺节目、一个著名节庆活动的“十个一”工程,全方位塑造山阳独特的文化形象。二是围绕历史文化,开展教育培训。立足丰阳书院创办孔子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县域秦楚历史文化和有关文化政策、知识等为内容,面对干部群众开办文化大讲堂,广泛开展文化培训,推动文化兴县理念进机关、进家庭、进课堂,入脑入心。三是抓好文化活动,推动产业升级。重点抓好社区、企业、农村和社团文化活动,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要推进“文化+”举措,加快文化、旅游、商贸一体化建设,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保障措施。?一是成立山阳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分设文化资源挖掘小组、文化设施建设小组、文化艺术创作小组和文化顾问专家小组等,负责各项工作落实。二是建议出台《关于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决定》,推动文化兴县战略落地实施,形成以政府出资、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民间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三是实施“文化扶贫”,对优秀文化团体、优秀非遗项目传承人给予一定财政扶持,大力引进和培养文化业务人才、文化产品经营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执笔:王长会)